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常保国:纪检监察学的基本特征与学理内涵 |《中国纪检监察》2025年第4期

日期:2025-02-24    浏览:

2022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正式将纪检监察学设立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标志着我国纪检监察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3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加强纪检监察学、党内法规学学科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相比,纪检监察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政治性和融合性等特征。

中国特色的反腐败斗争与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是纪检监察学科创设的现实基础

纪检监察学科的原创性体现在其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纪检监察实践与中国悠久的监察历史传统。纪检监察学并非对西方反腐败理论和经验的复制移植,而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纪检监察体制为基础,通过对党的自我革命、自我监督等理论的深入探讨,在长期实践中构建起独特的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

纪检监察学的原创性源自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纪检监察学是关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制度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及实践。此前,我国尚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将纪检监察作为自己的独立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公安学、公共管理学等一级学科仅涉及党的纪律检查或国家监察的一部分。纪检监察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将纪理与法理融合贯通的原创性理论与学科设置紧密结合,从宏观制度、微观法治、政策实施等多角度,对纪检监察理论、党的纪律学、监察法学和廉政学等进行全面研究,从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知识结构和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纪检监察学的原创性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腐败斗争和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纪检监察学科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纪检监察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清醒认识腐败的危害性,高度重视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努力探索反腐倡廉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战略思想,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策略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后,党和国家拉开了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大幕,围绕为何必须反腐败、谁来领导反腐败、依靠谁来反腐败、如何实施反腐败等腐败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念措施和理论方略,有效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带领全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力度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实践,直接推动了纪检监察学的创立与发展。纪检监察学科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构建了“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四种形态”“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概念和范畴体系。

纪检监察学的原创性源自其独立的话语体系,展现出区别于西方理论的学术价值。纪检监察学科是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形成的具有独立价值的学科体系。一是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反腐败理论主要建立在三权分立等理论基础之上,中国的纪检监察理论则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独特的理论逻辑。二是制度模式的独特性。西方国家的反腐败体制通常采用多元化、分散化的模式,中国则建立了执政党领导、纪法贯通、法法衔接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三是实践路径的独特性。在反腐败实践中,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既注重惩治震慑、又重视教育预防,既强调制度约束、又注重提高觉悟,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的方式为纪检监察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四是实践成效的独特性。中国特色反腐败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展现了强大的制度优势。通过对理论与实践中的独特性深入研究,纪检监察学科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优势和学术特色,为世界反腐败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纪检监察学的原创性源自中国悠久的监察历史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积淀了悠久、系统的监察文化,中国古代监察史中完备的组织体系、丰富的监察思想和廉政文化,为现代纪检监察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古代监察制度中的许多智慧和经验,如“明镜高悬”的威慑作用、“防微杜渐”的预防理念、“刚柔相济”的惩治方式等,都在当下纪检监察制度中得到了创造性发展,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创新,使纪检监察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品格。纪检监察学科正是在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监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鲜明的政治属性是纪检监察学科的价值内核

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纪检监察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对于纪检监察学科来说,政治属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推进纪检监察学科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纪检监察学科的政治性体现在学科的政治定位。纪检监察学科的设立本身就体现了深刻的政治意涵,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为加强党的自我监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而设立的新兴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如何管党治党这个重大政治议题上不懈探索,找到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战略部署。通过设立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有助于归纳、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更好把握我们党进行自我监督体制顶层设计的政治考虑。鲜明的政治定位决定了纪检监察学科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宪法法律至上等基本原则,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要求,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确保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方向与党和国家的政治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纪检监察学科的政治性体现在理论研究的政治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为纪检监察学科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纪检监察学的理论建设以党的政治要求为核心推动学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为纪检监察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纪检监察学科的理论体系建构坚持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阐明党的自我革命的意义、要求和路径,通过对纪检监察制度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发展规律的系统研究,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腐败治理效能提供学理支持。

纪检监察学科的政治性体现在实践工作的政治方向。纪检监察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查处具体的违纪违法行为,而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根基。监督工作本质是政治监督,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职责也是通过有力有效的政治监督,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这决定了反腐败要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查,坚决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威胁党的执政根基的政治隐患。纪检监察工作不仅着眼于治标,更致力于治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监督执纪执法始终,通过精准发现问题和严肃惩戒震慑,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纪律意识。纪检监察学科在研究和构建学科理论时,以纪检监察工作的政治性为基础,全面总结政治经验和科学规律,探索政治监督等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实现路径,体现了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实践目标。

纪检监察学科的政治性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严格的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事纪检监察相关教学、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既培养了一批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又培养出具备专业能力的实务人才,对纪检监察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和纪检监察学人才培养体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目标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都体现了严格的政治要求。在纪检监察学一级学科的培养目标中,突出强调了“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法治信仰,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凸显了政治标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多维交叉为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提供路径指引

融合性是纪检监察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主要体现在知识体系的多学科交叉、制度实践的纪法贯通以及理论创新的综合集成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

纪检监察学科通过多学科融合,构筑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基石。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纪检监察学不是法学或政治学的单一研究领域,而是兼具马克思主义、法学、政治学、中共党史党建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的交叉学科。其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权力监督、反腐倡廉等重要论述,构成了纪检监察学科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纪检监察学科的理论内涵。其二,法学理论为纪检监察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从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到部门法学的具体规范,从实体法到程序法,法学理论为纪检监察学科特别是监察法治建设、纪法衔接机制等方面提供了规范性、程序性的理论基础。其三,政治学理论为纪检监察学科提供了权力运行、政治监督等方面的理论视角。政治学中关于权力制约、政治体制、政治监督等理论,与纪检监察学科的研究紧密相连,为纪检监察学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思维方式。其四,公共管理学为纪检监察学科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科学方法。从组织行为理论到制度创新理论,从绩效评价到风险防控,管理学的诸多理论成果都被纪检监察学科所吸收和运用,等等。

纪检监察学科坚持纪法贯通的理论思维,形成了整体性的研究模式。纪法贯通的核心在于党规党纪与国家法律的深度结合,通过纪律监督与法律监督的协同作用,实现党内监督与国家治理的全面衔接。理论上,纪法贯通揭示了纪律与法律的功能差异和内在统一。一方面,党规党纪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导向,提供更高的行为标准;另一方面,国家法律作为底线保障,确保监督工作的规范性与权威性。实践中,纪法贯通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方式上得到充分体现。通过纪委与监委的职能整合,党纪处分与法律惩戒实现了顺畅衔接,构建了纪法协同的监督网络。在案件办理中,贯彻“纪在法前”原则,强调党纪的严肃性和优先性,确保党的纪律在法律之前得到执行和遵守。在监督实践中,推进“纪法协同”机制,确保从线索发现到责任追究的全流程有序运行,体现监督工作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纪法贯通作为纪检监察学科的重要理论,提供了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关键支撑,推动了学科体系的规范化与理论应用的不断深化。

纪检监察学科融汇中国创新与国际经验,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全球化的视角与启迪。纪检监察学科既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又注重拓展国际视野、借鉴国际经验。中国的反腐败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合作中,中国廉政建设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系统总结中国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经验,提炼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可以为世界反腐败事业贡献中国智慧。纪检监察学科致力于提升中国反腐败的国际话语权,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使中国反腐败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好地为世界所理解,在国际交流中承担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学术使命。

纪检监察学科建设是一项开创性事业,原创性、政治性、融合性既是这门新兴学科鲜明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科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原则,以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路径,准确把握纪检监察学的属性特征,推动学科建设走深走实,为新征程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常保国 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院长、中国纪检监察协会学科建设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监委第二届特约监察员



图片

《中国纪检监察》2025年第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 邮编:100088 办公电话:010-58908699  办公邮箱:jjjcxy@cupl.edu.cn

Copyright@2023 中国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